七个角度剖析2017年玉米走势
从环境上看
特朗普已经正式开启他第45任美国总统之旅。他在上台第一天悍然推翻了前任总统奥巴马的几项法案,可见其对“重建美国”的势如破竹。
美元的强势,和美联储在2017年预计的几次加息,都对人民币有潜在的贬值压力,而美国是否要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事关中国汇率的波动节奏,更别说,其在竞选口号中提出的“要对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45%的关税”,会不会直接提高国内的制造成本。
不过从相反的角度考虑,这位标榜着“美国优先、去全球化”的新任美国总统,可能会刺激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的重新抬头,资本在美国本土的大量聚集,并不利于美元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这样一来,人民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货币,其国际化进程也将加快。
从价格上看
目前美国进口谷物成本最高不过1650元/吨,这是国内玉米定价向上突破的一个重要参考。毕竟除DDGS外,进口高粱和大麦目前还没有接到国家十分严苛的管制,预报到3月份的船期,也十分的稳定。这对广东玉米的售价形成了十分有力的抑制。
另一方面,从产区基层调研看,相较于此前几年粮价尚高之时,农户春节前筹备农资情况较为普遍。但今年不少基层反馈,由于余量未售,且价格较低,观望着不在少数,导致节前部分种子、化肥价格偶有下降。
实际价格仍需节后形成,且降价的概率比较大,其中最重要的降价成分依然可能来自于租地成本。
与此同时,2016年12月12日,吉林省粮食局发电《省粮食局关于转发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建立粮食公路快速通道的通知》,同时继12月19日黑龙江省通知减免高速公路通行费、12月28日吉林省通知减免路桥通行费之后,传闻辽宁省也有望跟紧政策,实施玉米绿色通道政策。
配合基层上量,春节后东北玉米外运进一步增速的同时,流通成本有望持续下降,市场供给持续承压。
从消费上看
2016年国内玉米深加工行业在政策暖风下,产能增加,产品库存一度出现胀库情况,给行业发展提出预警。
基于东北企业仍可在2017年上半年继续享有生产补贴以及当前库存的筹备充盈的背景下,2017年上半年,参与抢收的时间预计不多。
预计进口DDGS减少、淀粉糖对高价白糖替代优势持续、木薯淀粉进口下降预期、造纸等工业需求向好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2017年深加工玉米消费量仍有小幅增长空间。
相比之下,养殖业产能的恢复周期可能或被继续延长,2017生猪价格已经被业内寄予厚望,主要是基于当前仔猪和母猪双存栏基数的偏低为后续的补给带来的趋紧压力。“南猪北移”的概念将被持续热炒,但是转化成实际产能需要等到至少1年。
同时,因生猪存栏相对偏低导致猪肉价格处于高位,这将刺激进口猪肉及制品数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由于我国进口肉类口岸已超50个,进口肉大量流入加工企业,对国内相对高位的猪价形成打压,扰乱产能恢复进程,从而进一步降低猪料玉米需求。
2017年养殖业的变化是可以看做是形式大于内容,即重点突出在标准化、规模化的形成和产业融合、模式创新的探索。所以实际消费增量预计要小于深加工行业。
从库存上看
一方面售粮数据,截至2017年1月20日,东北产区基层售粮进度52.7%,同比偏慢约8个百分点,其中黑龙江整体售粮进度同比下降最为明显。
玉米现货持续偏弱,已经令部分农户放弃再度等待的信心,当前中储粮开收质量标准偏高,农户潮粮难入,春节后还面临变现、春播备农资需求。
在收购、补贴及玉米外运免路桥费等政策优惠期结束之前,东北基层农户需提前出手。
3-4月份,东北农户在气温回暖前,必须将地趴玉米卖掉,以防霉变。
华北产区基层售粮进度40.7%,同比偏慢约2个百分点,其中河南、山东地区售粮进度同比下降较为明显。所以节后的卖压,尤其是华北量能的释放,可能对价格形成明显干扰。
农户售粮进度明显偏慢,压力后移这两拨卖粮高峰将对春季现货市场产生巨大压力。华北农户在麦收前,要卖掉玉米给小麦腾库。
结转库存看
中国玉米大库存格局只是未有深化,但并非逆转。统计显示,截止到2016年10月11日拍卖完毕,2012年临储结余库存203万吨,2013年临储结余库存2946万吨,2014年临储结余库存7937万吨,2015年临储结余库存12543万吨,累计总结余库存23629万吨,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在此背景下,2017年国内玉米价格在遵循供需本身的同时,将阶段性和区域性的行情演绎的更为激烈。
种植结构题材看
2017年国家农业机构将玉米种植面积的调减,预估为1000万亩。从我们实际调研的反馈看,实际减种的1000万亩,仍然要面临几方面的考验:比如东北农户对玉米生产者补贴的依赖,可能会坚持种植玉米;水改旱种植技术的障碍;地形、地貌以及地力等条件的约束;以及国家农业部对其他种植品种尚无明确而具体的指导和规划等原因。
从企业和渠道库存看
东北产区当地深加工企业大多已备足两个月的原料,库存占满,在经历了最近1个月的发力之后,中储粮、中粮等主体采购量亦有不等程度上升。地方烘干塔和港口库存再度回升。
这些数据都显示,在春节后去库存的过程预计不短,且压力较大。而且粮食年度已经过半,留给施政的空间也已经十分有限。政策性玉米的拍卖或将为年度政策调整画上最后的句号。
通常情况下,商品定价通常是由风险偏好、货币资金因素和供需逻辑决定的,农产品(11.64 -0.51%,买入)在此基础上,叠加了季节性特点,也变相扩大了价格波动空间。
宏观调控上,市场价格的回归,未尝不是国家通过价格下降倒逼非主产区农户从速调整种植结构,并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主体靠拢;而玉米大库存格局持续存在依旧毋庸置疑。
如今种植成本已并非市场的铁底。或者说,市场价格破位在成本底部运行或贴合运行的时间可能成为新常态。
改革大局之下的2017年玉米市仍将继续承压,中国玉米去库存依旧任重而道远。
文章来源:玉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