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x
客服(投诉)热线:400-020-6388|电话委托:020-22836208|出入金:020-22836209|夜盘:020-22836207
加入收藏
期货头条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中心 期货头条

12月重卡增56%低于预期 市场为何突然刹车?

浏览数:586    发布时间:2017/1/4 11:12:46

12月重卡增56%低于预期 市场为何突然刹车?

2016年中国车市如此“亢奋”,超出了许多车企的预期。

2017年新年伊始,已陆陆续续有些车企兴高采烈地晒出2016年“年终考”成绩单,超额完成任务、提前实现目标、创历史最好成绩等字眼频频出现。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自2013年以来已连续四年销量超过2000万辆,这已足以让全球其他车市“红了眼”。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站在“2000万辆”的体量上,中国车市在2016年前11个月实现了逾14%的高速增长,达到2494.80万辆,超过2015年2459.8万辆的全年销量。

目前,从各大车企相继公布的销量喜讯来看,中国车市2016年实现两位增长已几无悬念,进一步将美欧日等竞争对手抛在身后。不过,2016年的中国车市速度非自然增长,而是打了一支“兴奋剂”。 在分析2016年中国汽车市场为何如此高速增长时,业内相对达成共识的原因之一就是小型车购置税减半政策起到作用。

汽车销量,购置税,汽车补贴

这要追溯到2015年,恰值中国车市一片低迷,中国政府出台了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从2015年10月1日起到2016年12月31日,小型车购置税从10%降至5%。

此政策一出便立竿见影,政策红利明显提振了中国车市。尤其是2016年第4季,车企以及消费者因担心小型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而共同追赶政策红利“末班车”,引发了车市爆发性增长,部分车企的零部件以及整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阳光普照下,绝大多数车企的销量都出现了增长。不过,在快速增长的背后,车企心里并非都是“踏实”的,有些车企担心冲得过猛透支了2017年第一季的销量,在已达成2016年销量目标的情况下,甚至悄悄地将去年岁末的部分销量“藏到”今年年初。

令车企喜忧参半的是,小型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并没有在2016年寿终正寝,而是延续到2017年,只不过税收优惠力度减半,从今年1月1日起,从5%调整为7.5%。国家依然对节能减排的汽车产品和技术给予政策扶持,但扶持力度逐渐减弱,不仅是对小型车,包括对新能源汽车也如此。就在2016年最后一个工作日下午,姗姗来迟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也终于落地,从今年1月1日起,纯电动乘用车按续驶里程不同补贴分别由2.5万、4.5万、5.5万,降至2万、3.6万、4.4万元;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补贴也由3万降至2.4万元。同时,按新政,地方财政单车补贴额不超过中央财政的50%,与中央财政1:1的地方财政补贴也成为历史,出现大幅退坡。综合国补加地补,2017年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的政府补贴最高将减少4.4万元。

小型车购置税上调以及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这些政策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今年汽车市场的走势。车企在制定新的销量目标以及售价体系时将会综合考虑到这些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去年汽车销量快速攀升,但不少厂商利润并没有那么可观,这意味着实际上市场竞争明显加剧,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越来越有限。而今年伴随着刺激政策缩水,车企当务之急是要抓紧时间消化政策调整之后对相关产品所产生的价格冲击。

此外,中国车市屡次出现“大小年循环”,在高速增长之后往往次年呈现增速乏力。因此,即使没有政策的调整,估计今年车市也难以像去年那般活力四射。为了稳健前行,车企纷纷加快导入新产品和新技术。

从目前情况看,SUV依然是今年车企争夺最热门细的分市场。就在2016年下半年,仅是东风汽车大自主阵营就发动“狼群效应”投了6款SUV,其中在去年12月上市的景逸X5和启辰T90,分别是东风风行2.0时代的首款车型和新五年“启辰V+”战略下的旗舰产品,这些品牌皆加大对今年SUV市场的“押注”。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宣颖认为,目前不仅自主品牌车企在SUV发力,很多合资品牌也加入到这个竞争行业,该企业旗下自主品牌东风风行对这个趋势的分析很准确,2017年是东风风行2.0时代产品大年,在SUV细分市场的产品投放比例相较于2016年将会继续提升。

合资车企东风日产则聚焦智能时代,进入以智能技术为驱动的YOUNG NISSAN 3.0时代。东风日产总经理埃尔顿·谷硕预测,今年汽车行业增长不会低于8%。这主要是根据对GDP、消费者信心指数以及政策等因素综合来预判得出。


转自:中国橡胶信息贸易网

(免责声明:上述观点均来自于研究员对公开信息整理后的判断,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观点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已力求观点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上述信息和观点并不构成所述品种的操作依据,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广州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提醒广大投资者:期市有风险 入市需谨慎!)
投资咨询业务资格:证监许可【2012】14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