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政策调整奠定基调 中长期仍将持续下跌
2015年玉米收储数量过亿吨,天量的收储数额推涨了当时玉米的期现货价格,同时也进一步增大了已经不堪重负的玉米库存量,进一步倒逼持续了近十年的临时收储政策。在大豆、棉花以及油菜籽政策都发生了调整之后,政策改革的触角开始伸到了主粮领域。为了保障口粮的绝对安全,小麦以及稻谷的政策依旧维稳,主粮政策改革在玉米这一品种上拉开了帷幕。按照农业部制订的目标,到2020年,国内玉米的种植面积将调减5000万亩以上,2016年计划调整数额在1000万亩以上。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国家政策改革分阶段持续推进,对应在期现货市场的表现则是价格整体以向下调整为基调,偶尔的反弹和回调均为插曲。
2016年3月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以及粮食局等部门共同召开媒体通气会,会上表示,为了更好的发挥市场在玉米价格形成中的作用,会将玉米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与“补贴”相结合的新机制。这样一方面玉米价格是由市场机制形成的,生产者按照市场定价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则自行收购;另外一方面,中央财政会将相关的资金拨付到各个省级行政区,由地方政府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将补贴资金兑付给生产者。从供给侧对玉米市场实行改革。
2016年6月20日,国家财政部官网显示,财政部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该文件指出,国家今年将遵循“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在东三省和内蒙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部分补贴资金将会提前拨付,具体补贴方案则交由省级财政制定。8月9日,财政部网站公布了2016年中央财政第一批玉米生产者补贴资金的分配结果,补贴资金超300亿元,其中内蒙古约为66亿元,辽宁约为46亿元,吉林约为73亿元,黑龙江约为116亿元。
2016年9月21日,国家粮食局官网发布文件《关于切实做好今年东北地区玉米收购工作的通知》,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玉米要收,拍卖要停,库存要建,农民要保。该文件确定要依照“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总原则,从以下多个方面推进玉米收储政策改革的平稳有序进行,即:积极引导多元化市场主体展开收购、切实保障收购信贷资金、加强粮食产销衔接、提前安排收购仓容、指导农民均衡售粮和安全储粮、维护收购市场秩序、强化地方政府责任以及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在“多元化市场主体”一项中,文件也明确指出,“中储粮总公司要在新粮上市后有序轮入中央储备和国家一次性储备玉米。中粮集团、中航工业集团等有关中央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渠道和优势开展市场化收购,立正不低于去年的政策性收购量,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
与政策调整相对应的,则是连盘玉米及淀粉期货的价格表现。2016年6月13日至10月17日的84个交易日中,C1701合约最高价1680元/吨,最低价1382元/吨,区间价格跌幅171元/吨,约11%,区间价格振幅298元/吨,增仓约56%。同期,CS1701合约最高价2122元/吨,最低价2051元/吨,区间价格跌幅293元/吨,约14%,区间价格振幅522元/吨,增仓约302%。国庆长假之前整体增仓下行的趋势愈加明显。长假之后,一方面受到现货价格反弹的支撑,另一方面由于美元升值,人民币相对贬值,节后第一周国内大宗商品普遍反弹,玉米和淀粉盘面价格同步跟随,然而从政策调整的步调以及玉米自身的基本面情况来看,这轮反弹并不会有明显的延续并形成长期趋势,只是暂时性的调整。
现货市场方面的价格表现则是,在9月政策公布之后,随着新季玉米的集中上市,托市价格不再使得玉米现货价格整体承压。华北玉米现货价格出现了一轮明显的“断崖式”下跌,中秋节前,当地玉米深加工挂牌企业的收购价尚处于1900元/吨左右的水平,然而节后迅速跌破1700元/吨,直逼1600,甚至下探1500-1550元/吨的价格区间。国庆长假期间,华北地区整体天气低温多雨,加上中秋之后现货价的大幅下挫,农户惜售情绪明显,企业收购量大幅减少,玉米主流报价明显反弹,再度回归1700元/吨左右的水平,然而随着天气模式的转换以及整体供给端宽松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逆转,现货价格仍存在明显的下探空间。另外东北主产区目前的现货价格也处于动荡时期,国庆长假前当地深加工企业收购开秤价格同比下跌幅度更甚,达到500元/吨,幅度惊人。
综上所述,2016年玉米市场的政策改革拉开了帷幕,并逐步深入推进,然而临储政策多年的影响尚存,政策改革也要权衡各方利益,所以本轮改革任重道远。要达到去库存,市场化定价的目的,同时要兼顾广大农民的利益,政策改革必然存在阵痛期。玉米现货价格以及盘面价格仍存在进一步下探的空间,对于短暂的反弹调整要分清明辨,不可盲目追涨。
摘自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