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将加速期货行业转型变革
新冠肺炎疫情尚在努力控制之中,期货市场再次跳动起价格数字,继续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200多年以前,霍雷斯·瓦尔坡写了一篇名叫《不虞国三王记》的寓言故事,说在锡兰岛上有个名叫不虞国的古怪国度,在那里,你想要的东西,怎么也找不到;你本来不需要的,却偏偏会遇上。瓦尔坡还据此创造了“不虞效应”一词,用以表示意外发现的原来并没有去追求的结果。本次疫情的暴发无疑对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但是否也会产生“不虞效应”呢?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和空旷的街道和突然停业的大型商场、影院、景区、饭店及售楼处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大在线服务平台的“车水马龙”。一时间,“远程办公”成了新流行。法定假期过后,几十万场会议在企业微信同时召开。超过1000万家企业组织在钉钉平台上复工,难怪钉钉工程师感慨:“这几天,每天都是‘双11’。”在忽如潮涌的在线复工需求下,腾讯会议、华为WeLink、飞书等诸多远程办公产品也极速走红。除此之外,“在线教育”呈现爆发之势;以盒马鲜生、美团买菜等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强力推动“宅经济”,重新装满居民的菜篮子;阿里健康、丁香医生等平台则开通在线义诊,妙手仁心施医术;连电影《囧妈》也在网上实现了热映。
期货市场和期货行业也不甘人后,节后开市以来,市场成交持续活跃;期货研究人员每日一对一地在线指导产业、机构等各类客户规避期现货行情大幅波动风险,还纷纷化身网络主播,做起线上行情分析直播。不仅如此,近日一些关于期货公司推出“口罩期权”,为相关生产企业排除原料涨价之忧的新闻在市场上传为美谈。
此次,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如此及时地“切换上线”,再次提醒了我们,社会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渠道和应用场景早已发生改变,而本次疫情又对这种变化加了点儿“催化剂”,这也将倒逼产品、服务本身的进化。
满足客户需求始终是产品和服务进化的核心驱动力,以产业客户为例,除具有传统的通道、行情策略分析等需求外,还需要期货经营机构助其开展风险管理、成本控制、库存管理、销售渠道拓展、融资、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和境外市场拓展等。期货公司若仅靠传统服务模式,无论在效率还是质量上都将难以满足其要求,必须推动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变革。
在创新服务方面,发达市场的大型投行及领先的独立期货经营机构因起步早,走得也更超前。除具有成熟的期现业务模式外,在这些发达市场,我们还可以看到全球化、聚拢全产业链参与者和投资机构,并能很好匹配非标产品的“实物+金融”电子交易平台;用于构建复杂结构化OTC产品,并能提供实时报价的在线交易平台;基于算法的交易平台;不断跟踪期现市场信息的数字平台等。
这些领先的金融机构往往打通全球多数证券、期货及衍生品、外汇交易市场的交易通道,并以支持多种货币的全球支付平台提供便捷的资金管理服务。它们还力求将覆盖全球的交易通道和打造的各类平台进行无缝集成,通过统一、直观的界面使客户能够轻松访问、使用所有的产品和功能。通过线下专业服务和先进科技平台的结合,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价值,降低交易和服务成本,由此增强客户黏性,扩大市场份额并构建行业壁垒。
要想具备这样的能力,金融机构不仅要在专业投研能力上精益求精,也需在信息技术方面大量投入,其科技人员的占比往往接近或达到员工总数的一半。或者,金融机构通过聘请甚至收购信息科技公司,为本企业提供专属IT服务。
国内期货经营机构虽然暂未达到国际投行的科技水平,但对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的追求从未停止。目前,不少期货公司在数据及投研一体化平台建设上已迈出实质性步伐,通过整合数据采集分析、专业投研、金融科技能力和资源,为客户提供直观、应用性强以及直接产生价值的服务。
近年来,阿里、腾讯等科技企业以其金融云平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对投资者参与习惯和交易支付方式进行着颠覆,这些科技企业变得越来越像金融机构;而包括期货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通过不断探索互联网金融和智能化,也在向科技型企业靠拢。相向而行的趋势叠加疫情等事件产生的“催化剂”效应,未来科技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可能会殊途同归;由于处处皆科技,客户可能有如我们今天习以为常地看待移动支付一般,反而不会那么明显地感受到金融科技的存在,因为金融服务本该如此易得。更为大胆的猜想是,借助我国互联网行业的显著优势,国内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将会同互联网企业形成更加紧密的生态圈,孵化出与发达市场金融机构有着巨大不同,而更符合我国国情、更具特色的服务模式。
除了专业服务模式的变革外,未来期货经营机构是否会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开展大市场营销,从而批量导入客户流,大幅提高产业客户覆盖率;更加严格地审视风控与灾备体系;公司组织架构、在线客服手段等有何优化与创新……这些都值得期待。
多难兴邦——在一次次历史磨难中,中华民族总能冲云破雾,化险为夷,并责躬省过,转危为机,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苦难终会过去,“连阴雨”后也终将拨云见日,让我们一同为中国加油!
(摘自中期协)